清疯 2025-4-29 22:56
【人文】赵孟頫书法最大的缺点是什么?[5P]
[color=Blue]凡是看过赵孟頫书法的人,没有觉得它不美的,“赵体”字精致典雅、华贵动人,被启功先生称为“最符合东亚审美的字”。但是,有时候“美”也是一种“罪”,就因为它,这700年来赵孟頫被许许多多人批评,甚至由美变成了“俗”,成了“俗媚”的代表。
[img]https://q0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426/935b3672462e4f16a17d801919874ddd.jpeg[/img]
那么,赵孟頫到底冤不冤呢?他的书法存在什么“致命缺点”呢?董其昌曾这样点评赵孟頫的字:“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,第少生耳。而子昂之熟,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。惟不能多书,以此让吴兴一筹。”“书家以险绝为奇,此窍惟鲁公、杨少师得之,赵吴兴弗能解也。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。”
虽然说晚年的董其昌转变了对赵孟頫的看法,承认不如他,但他早年对赵的评价不可谓不准确。赵孟頫的字的缺点正是过于圆熟且欠缺险绝。这是时代造成,也是赵孟頫个人书法追求所限。
[img]https://q7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426/691143f72bed4f228cc382b5faa102d7.jpeg[/img]
作为南宋遗民,赵孟頫在元朝面对的是统治者的不信任和汉族文人士大夫的讥讽,虽然他有“贵族气质”“文人风采”,但他既没有晋人的风流飘逸,也没有唐人的自信阳刚,还没有宋代人的雅隽洒脱,而是始终谨小慎微,这导致他的书法也存在拘谨、守成有余和开创不足的问题。
而在另一方面,受“尚意书风”和举世推崇颜体的影响,到了赵孟頫生活的时期,魏晋笔法已然大量失传,赵孟頫虽然临习晋唐法帖,但笔法的丰富性和字里行间的“古意”已经大大削弱,所以有人会说“从王羲之到李邕再到赵孟頫,魏晋笔法传承就像一杯越品越淡的龙井茶。”
[img]https://q5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426/972d9ebda5c04b64b4a97ce5cd0bdc5a.jpeg[/img]
赵孟頫的字讲究完美,每一笔每一划都精致无比,运笔功力出神入化,但正是这种熟稔导致了圆滑的产生,所以傅山针对赵字提出了“四宁四毋”:宁丑毋媚,宁拙毋巧,宁支离毋轻滑,宁直率毋安排。
再说到“险绝”,书法史上善于营造“险绝”字势的书法很多,“二王”、欧阳询、颜真卿、米芾以及赵孟頫之后的徐渭、王铎、张瑞图等,他们都比赵孟頫“大胆”,赵体字为了迎合书法实用化的趋势以及“复古”,对王羲之的字的结字极为忠实的再现。
[img]https://q0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426/84b0275fa12347349478aa5243cd70fc.jpeg[/img]
如果我们对比赵孟頫临《圣教序》和王铎临《圣教序》,就能发现后者达到了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的境界,而赵孟頫尚停留在“摹形毕肖”的层次,至于在章法、墨法上的突破,就更显不足了。
所以说,我们可以以赵孟頫的字为启蒙,但如果没有赵孟頫的才气和功力,如果长期临摹他的字,难免会出现乾隆书法的情况——用笔孱弱、骨力不足。
[img]https://q2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426/a6b71b40c1c249bda64ebebb327a8d93.jpeg[/img]
[/color]